經典的住宅建築=理想生活的容器
足以為未來的宜居日常奠定範式
一部以建築為跳點的旅行散記,
也是一場關於住宅美學的思辨之旅
從包浩斯創辦人葛羅培斯,
到新法蘭克福計畫的恩斯特‧梅與斐迪南‧克萊默,
再到德國當代頂尖全才設計師Philipp Mainzer,
本書開啟一趟建築漫遊,看見百年以來德國設計思維的承繼。
◆好設計,能成為百年後的日常
說走就走、想停就停的旅行,有時是偶遇精彩建築的**方式。本書以德紹之旅為始,作者重訪包浩斯校長葛羅培斯設計的教師宿舍,感佩其歷久彌新的經典魅力;當年包浩斯的大膽思辨與嘗試,如今已成現代的日常,且正因是日常,而有了傳承的能量,推動至今。
◆宜居的思索,新法蘭克福的啟示
由此,作者回顧自身居處的台灣,尋覓起宜居空間的答案;偶然地,在德國當代全才設計師Philipp Mainzer的**件台灣建築作品中,探見解答的可能。
為了探求Mainzer作品的設計原理,作者前往法蘭克福近郊拜訪,並循其指引,重溯1920年代的「新法蘭克福公共住宅開發計畫」,看見這座城市如何以社會住宅完成建築形式的變革,成功成為現代住居的絕佳典範;也看見當時德國建築師與設計師如何以住居為起點,並精心規劃日常生活用品,修補工藝與藝術之間的裂縫,賦予住宅空間更多人性化。
◆建築與家具的共鳴
所謂的好建築,不只是一張皮或一座殼,建築空間裡的一切,都是建築的延續。就空間設計而言,建築和家具互為表裡,而透過Mainzer極簡的家具設計,居住空間有了「向自然靠攏」的韻致。因著Mainzer的經典代表作大腳長桌與臼齒凳,我們看見將一株株原木的歲月搬進住居的可能,這也呼應著Mainzer所投注與實踐的建築精神。
◆住宅建築是生活的容器
本書從建築出發,進入更大的城市輪廓,再由城市回歸建築、聚焦家具,帶我們領會:生活容器的設計不只關乎「容器」本身,更關乎容器與外在環境之間的連結。而這一路漫遊思索的眼光,最終仍隨作者的深切關懷落回台灣:什麼樣的家居空間可讓人感到安全自在?自我與家庭的關係,如何透過空間設計進行溝通與重組?想望台灣住宅建築的未來,我們或許能有一個新起點。
好設計,是一種對日常的溫柔改革;
文化的成形,則源自生活中的點滴積累。
當好設計成為日常,傳承的文化便有深蘊──
‧如何理解住宅建築的價值與美學?
‧什麼是簡潔形式和實用機能的美妙契合?
‧「新法蘭克福計畫」何以成為理想的公共住宅與都市規劃典範?
作者介紹
作者簡介
徐明松
建築史學者,建築、都市評論者,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。威尼斯建築學院碩士、義大利國家建築師。
著作有《柯比意:城市‧烏托邦與超現實主義》、《古典‧違逆與嘲諷:從布魯涅列斯基到帕拉底歐的文藝復興建築師》、《愛讀本01‧建築:打開建築的**道門》、《建築桂冠:普立茲克建築大師》、《王大閎:永恆的建築詩人》、《國父紀念館建館始末:王大閎的妥協與磨難》、《粗獷與詩意:台灣戰後**代建築》,《建築師王大閎1942-1995》、《蔡柏鋒:不帶偏見的形式實驗者》、《走向現代:高而潘建築的社會性思考》。
倪安宇
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畢,威尼斯大學義大利文學研究所肄業。旅居義大利威尼斯近十年,曾任威尼斯大學中文系口筆譯組、輔仁大學義大利文系專任講師。現專職筆譯。
主要譯作有《馬可瓦多》、《巴黎隱士》、《在美洲虎太陽下》、《困難的愛》、《收藏沙子的人》、《如果在冬夜,一個旅人》(卡爾維諾);《植物的記憶與藏書樂》、《玫瑰的名字》、《傅科擺》、《試刊號》(安伯托.艾可)等。
與徐明松合著《靜默的光,低吟的風:王大閎先生》,獲第三十七屆金鼎獎**非文學圖書獎。
目錄
**章 迷途德紹
我來,我見,我觀察
閱讀葛羅培斯的建築
中式建築的「空」與「遊」
嘗試自由的校園設計
可傳承的建築日常
第二章 尋覓宜居
在林中呼吸的城市一隅
等待蛻變的城市風貌
「類社會住宅」的可能
當人文積蓄被淹沒
所謂「形隨機能」
以小化大的空間遊戲
反映靈魂的建築立面
翻轉慣性思維
第三章 一堂建築與設計課
Mainzer開啟的建築與設計課
法蘭克福今與昔
喚回靈魂的現代新工藝
最壞的年代,**的改革契機
從裡到外找回居住秩序
設計金童的家具秀
從家具延伸到建築的美學
公共建築的社會意涵
新法蘭克福的啟示
第四章 家具的歲月故事
以小見大
新時代的抽象重組
因極簡而生的自由
在自然與文明中洄游
樹墩「再生」的故事
第五章 我們的「未來」
FUTURA字型的結構美學
「THE」ONE
所謂「未來」空間
Mainzer的台北團隊
不能說的祕密:關於業主
後記
註釋








